【摘要】主流经济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转型成败的问题缺乏解释力。比较经济系统研究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探讨发展中国家形成次优安排、产生“扭曲”制度的根本原因。比较经济系统研究要理解系统内部的各种制度变革和政策制定,可以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角度阐释结构性失衡的不同来源,进而提出经济系统运作良好的对策;政府要支持企业家抓住创新的机遇,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通过一次、二次和三次分配实现动态、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
【关键词】比较经济系统;新结构经济学;经济转型
附本文题录:
林毅夫.比较经济系统的现状与未来: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04):5-10.
即将出版的《劳特利奇比较经济系统手册》(Routledge Handbook of Comparative Economic Systems)的编辑Bruno Dallago和Sara Casagrande发布了四个重大问题,总结了比较经济系统学科和世界经济的现状与未来的关键方面,并邀请六位著名专家撰写他们对这四个问题的回应,将此纳入手册的最后总结章节,旨在勾勒比较经济系统学科未来发展的轨迹。我很荣幸能成为受邀者中的一员,以下是他们的问题和我的回答。
一、比较经济系统研究之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回顾过去30年,前苏联和中东欧经济转型,中国、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崛起,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部分经济体各种危机频发,再到当前的Covid-19大流行等历史事实和经验都表明,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的标准方法已经不足以帮助我们理解和管理这个快速变化时代的世界经济。那么,比较经济系统(Comparative Economic Systems, CES)的研究怎样才能帮助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经济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所研究现象的性质和成因,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最终促进社会进步。比较经济系统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子学科,在二战以后从比较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差异研究中而成立,极大促进了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不良表现的理解,同时也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胜利提供了理论支撑。在80至90年代,前苏联和中东欧国家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在遵循主流宏观经济学家推崇的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的指导下,纷纷摒弃运行不良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但经济转型的实绩却不尽人意,出现了长期的经济崩溃和停滞。与此同时,中国、越南、柬埔寨等东亚地区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的经济转轨,并没有实行华盛顿共识的市场化、私有化和宏观稳定化,而是采取了渐进双轨的方式,即市场和计划同时存在。这种“三心二意”的转型方法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糟糕的策略,注定会导致经济的恶化。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些采取渐进双轨转型方式的国家都实现了稳定和快速的发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转型策略的最终表现,对比凸显了主流经济理论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转型问题上的无能为力。
比较经济系统的研究延续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认为相较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想市场制度而言,社会主义计划制度中的金融抑制、行政配置、国有产权、预算软约束等都是外生的扭曲。但从新结构经济学(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NSE)的视角看,这些扭曲的存在是有原因的。这些政策的产生是为了支持和补贴在计划经济时期,资本相对稀缺的经济体想要优先发展但违反国家比较优势的先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些制度安排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互关联,内生形成。这种扭曲,其实是在限定条件下的一种次优安排,如果不解决导致次优安排形成的根本原因,而在转型中强行取消这些制度,反而可能导致经济表现的恶化。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存在各种制度安排。从新古典经济学甚至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看似是扭曲的,但它们的存在是有原因的,也就是内生的。如果比较经济系统这门子学科想要对现实世界的经济发现和绩效的改善作出贡献,那么经济学家们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这些“扭曲”制度的影响,还要关注这些“扭曲”制度产生的原因。只有从原因下手,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帕累托改进。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