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经济理论解释中国创新实践
林毅夫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研究,也得到了世界银行的关注。2008年6月,他成为世界银行成立以来,首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
在世界银行工作期间,林毅夫最大的感受是在这里任职的经济学家很多都毕业于欧美知名大学,对帮助发展中国家也抱有很高热情。可是当他们到非洲一个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人口不到1000万的小国考察时,给出的建议却是与发达国家一样发展股票市场、风险资本。
“思路决定出路”,林毅夫说,如果把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形成的理论简单运用到发展中国家,可能出现“南橘北枳”的结果,即便政策初衷很好,但效果可能不及预期。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关键是要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去寻找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
2012年6月,结束了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任期之后,林毅夫回国,重新站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普通的北大教授。
这些年来,林毅夫一直致力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工作。这是他植根于改革开放实际,总结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提出的新理论,力图为发展中国家探索一条经济发展新路。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中国学者向世界表明中国立场、阐释中国道路、发出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林毅夫说,“发展的关键在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共同作用,发掘每个地区的比较优势。”
因为长期看好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和潜力,有人给林毅夫贴上了“乐观派”的标签。对此,林毅夫并不在意外界的看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学术观点,别人接受最好,批评也很正常。我追求的并不是别人说我好还是不好,我更多关心的是能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真正有所贡献”。
尽管担任多个社会职务,但林毅夫最看重的还是北大教授的身份。从1995年开始,他就在北大给本科生开设“中国经济专题”的大班课,除了在世界银行任职期间外,20多年来从未中断。2020年,林毅夫又领衔创办了“新结构经济学本科实验班”,这个班也被称为“林毅夫班”,希望为中国培养出经济学理论自主创新和引领世界思潮的拔尖人才。
曾经在“林毅夫班”就读的学生吴梦说,哪怕只有一个学分的课程,林毅夫也会认真对待。每个月无论有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与学生们交流,一起讨论他们关心的问题,从宏大的经济议题到身边的寻常小事,无所不包。
他不止在一个场合表达过对教书育人这件事的喜爱,“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一大快乐”。他随之也会告诉学生:“作为天下的英才,是要对天下负起责任的,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一如他在北大毕业典礼上对学生的寄语:“只要民族没有复兴,我们的责任就没有完成。”
林毅夫说,这也是他自己内心的信仰,40多年来从未改变。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