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看来,如今70多岁的林毅夫已经“功成名就”,但他依然活跃在学术研究一线,从未停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甚至还在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讲台上一站就是2个小时。
曾经做了他20多年工作助手的陈曦说,林毅夫每天的日程表上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朗润园那间办公室的灯仿佛一直亮着,“如果一定要问林老师有什么爱好,工作算不算?”
“家国情怀,严谨治学,和而不同,谦谦君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用这16个字概括了这位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一起工作的老同事。
北大未名湖畔,林毅夫与学生交流。(资料图片)
经济学家有责任去研究和回答时代议题
推开林毅夫办公室的门,一整面墙的书架映入眼帘。除了浩如烟海的文史哲典籍,书架上摆放的不同时期的老照片,勾勒出这些年来他的心之所向,行之所至。
林毅夫不止一次提到,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北大是重要的地理坐标,是他经济学研究起步的地方。1979年秋天,20多岁的林毅夫进入北大经济系,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也是他日后创立新结构经济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1982年,在北大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之后,林毅夫远赴美国,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的关门弟子。在芝加哥大学,林毅夫将中国农村改革作为研究方向。他早期的学术成果,大都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林毅夫笑称,尽管早已“农转非”了,但直到今天,依然有人将他视为一位“农业经济学家”。
为什么如此关注“三农”问题?林毅夫说,改革开放是从农村起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为什么能给中国带来如此深刻的改变?这背后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改革开放之初,中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如何让农民富裕起来,这是当时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作为经济学家,有责任去研究和回答这些时代议题。
在芝加哥大学求学的4年,林毅夫受益良多。新结构经济学强调“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尽管这与“芝加哥学派”单纯强调市场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正是从那些经济学大师身上,他学会了如何从现象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来观察和总结真实世界现象背后因果逻辑的方法。
直到今天,这依然是林毅夫所坚持的方法论。“他特别反对碰到一个现象就直接试图以现有的理论来解释,而是主张以经济学的分析方式去研究问题。这样得到的解释可能与现有的理论解释一样,也可能与现有的理论解释不一样,如果不一样就可能形成一个新的理论。”黄益平说。
真正原创性的理论建立在对现实的观察和理解上
1987年,林毅夫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个从海外学成归来的经济学博士。
与那个年代放弃海外高薪和优越条件的归国学者一样,彼时,林毅夫也面临许多选择,不少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向他抛出橄榄枝,有的甚至“3天工资就是国内1年的收入”。当得知他要回国的决定时,身边的许多老师和朋友都非常不解。他们劝林毅夫,在当时的中国,连最新的学术文献都查不到,如何做研究?
林毅夫回答,真正原创性的理论不是来自于文献,而是建立在对现实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许多重大的经济现象都发生在中国,如果不在中国本土研究这些问题,那就是雾里看花。
林毅夫向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经验。(资料图片)
回国之初,当时的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向他发出了邀请。在那里,林毅夫和他的同事一起跑遍了我国最偏远的农村,热火朝天地参与了当时我国农村的改革进程,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早期的著作《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得了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然而,林毅夫始终对在中国建立一个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研究重镇、培养一批懂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年轻人念念不忘,希望成立一个面向海外归国经济学人的研究机构,“用中国的经验提出一套新的理论”。1994年8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成立,林毅夫担任主任,海闻等人担任副主任。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之初,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吸引人才,是不是有人愿意从国外回来。”林毅夫回忆说,在当时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内海归经济学者只有他1人,一直到1994年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时才增加到6人。“海外学成归国的学者要发挥作用,需要一个新的体制,新的体制能不能被接受?”
从创办之日起,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就继承了北大兼容并蓄的传统。回忆起在林毅夫身边工作的经历,陈曦感慨说:“无论是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还是后来的国家发展研究院,每个人都知道他开会的习惯,教授们可以畅所欲言,他对不同意见从不居高临下搞一言堂,总是以理服人,一直谈到你心服口服。”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及后来的国家发展研究院几乎参与了中国每一次重要改革进程的讨论,从早期的农村土地改革到国企改革,再到医疗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人们所熟知的诸多改革,都能在这里找到学术的“底本”。
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优秀代表改革先锋称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探索者”,林毅夫入选。
“他把自己所学与国家所需结合起来,是一位真正的改革者。”长期与林毅夫在全国政协履职的会计审计专家张连起如此评价他。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