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嘉宾:周太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知识发展中心综合处处长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表明世界既紧密联系又空前复杂,新工业革命带来全球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民族主义上升和全球化遭遇逆流使得很多国家开始更加“内向”。所有这些都表明,国际社会缺乏合作将无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地缘政治的变化也正在对援助体系形成挑战。发展被“政治化”,与安全目标或经济贸易关系联系更加紧密,伙伴关系减弱和沟通协调不足也导致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但竞争也为变革带来了机遇。例如,解决最脆弱群体的发展需求的声音越来越高,南方国家合作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新的行动方案也在不断出现。
要应对气候变化、大流行病、地缘冲突等全球挑战,各国加强合作与援助显得尤为重要。202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援助国已经更加支持受援国自发的改革,优先考虑长期影响。在地缘政治冲突的背景下,援助国需要采用更稳定持久的援助模式,帮助受援国进行能力建设。同时,本地化改革获得了优先考虑,伙伴关系被重新定义并向更开放与包容的方向发展。这说明竞争可以推动双边和多边伙伴援助战略的创新,从而推动必要的改革。
近年来,为应对地缘政治冲突、贫富差距加剧、社会动荡等全球问题,援助国、受援国和发展机构都在寻求发展结构与协调方式的变革,加强援助模式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包容性和互惠性。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应优先考虑符合当地需求和国内目标的援助模式,在讨论与改革推行中发挥更多的自主权。
中国尊重不同国家选择的发展道路,将伙伴国家置于发展的主导地位,始终强调发展道路的多元化,主张脚踏实地解决问题,动态调整发展路径,并在合作中采用灵活适应、动态非线性的发展战略。在援助发展中国家时,中国注重尊重合作伙伴国家的自主权和选择,提供有针对性和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共资源建设;培养当地机构能力,将更多资金投入人力资本和当地机构;更加注重当地研究人员的贡献,推进知识和技术转让。同时,在政策一致性方面,在决策中为民间社会的声音留出空间,更好地服务于受援国的发展需求。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