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嘉宾:Joonkyung Seong (成埈庆) 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基础设施局高级能源专家
加快转型发展是中国减碳发展的关键
如果从具体的行业对中国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能源,电力和供暖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最多的,占到了总量的45%。此外,工业与交通部门的碳排放量占比也比较大。
目前,减碳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是对煤炭的高度依赖。在中国,煤炭依然是主要能源,占比超过50%。在过去二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很高。当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受到地缘政治冲突影响有所上涨,导致全球范围内对能源安全的关切不断增加,部分国家也重新使用煤炭这种更加稳定、可靠的资源。这也给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了一些挑战。另一个挑战来自持续处于高位且依然在不断增加的能源需求。目前,中国电力行业的能源峰值每年还在以5%到7%的速度增长,增量相当于菲律宾、越南等国家的一年发电的总量。在交通行业,人们使用私家车出行的频率也有所上升,给电力能源部门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的城市化正在加速进行,城市生活与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相较乡村地区也更高。在工业领域,目前全球有96%的碳排放都来自于重工业,其中85%都来自水泥和钢铁等基建相关产业,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基础建设行业与重工业,因此减碳目标的实现也面临着一定压力。
图1展示了三类碳排放情景。第一类展示的是中国实施当前政策下的碳排放情况,即参考情景,第二类显示的是推进双碳政策下的碳排放情况,第三类是加速减碳,提前实现双碳目标的碳排放情况。根据这三类情景,我们可以对需要采取的政策进行分析。与第一类参考情景相比,中国的总碳排放量降低了将近50%。同时,在第一类情景下,中国对煤炭的依赖程度依然较深,而在另外两类情景下,太阳能和风能则将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可以看到,在加速减碳的情景下,太阳能和风能将成为发电、供暖等需求的主要能源来源,煤炭电厂的数量将大幅减少,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将显著增加,中国的电力系统将更具有包容性和潜力。要实现这一愿景,就需要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储能能力,并增加相关领域的投资,到2060年,据估计需要增加40000亿美元的投资以帮助加速减碳进程。此外,交通行业也应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图表6
中国的能源转型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是一项涵盖多个部门的共同行动。首先需要加强电网运行和调度效率。中国的电网不是单一的系统,需要各省级单位将分散的运力统筹集中起来,更好地在省级和国家级电网中使用和调度可再生资源。这不仅将帮助电网更加高效、稳定地运转,也能够赋予省级电力贸易更加灵活的特性。其次,需要加快电力市场改革,使定价更具成本效益,在全国范围内趋于一致的同时也要能够反映不同能源来源的价格差异,为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做好准备。到2030年,要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完善可再生能源的储存和运输网络与需求管理措施;需要扩大需求,要促进燃料转换和电气化进程,提高还原效率,响应双碳目标。同时,供热部门与电力部门息息相关,许多煤炭和天然气发电厂尚未找到可替代的能源来源,与冬季供暖的能源需求形成了一定冲突,因此,寻找新的供热方法同样需要被提上日程。另外,公正的转型必须保证人民的生计不受影响,同时还要帮助劳动力实现平稳过渡。目前,中国已经大幅度提高了重工业的生态效率,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也在不断减少,取得了可观的进展。但是总体来看,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重工业碳排放的强度依然较高,技术方面更多需要依赖日本、美国等国家,电气化水平也依然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继续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大力开发清洁能源。
为了顺利实现双碳目标,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首先是要加快推进结构转型,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减少碳排放;同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前期成本高或尚未完全成熟的减排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提供足够的激励投资,利用商业化手段减少排放碳定价发挥市场的灵活调节作用,帮助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大的地区获得比较优势,从而重塑经济地理环境,改变产业结构。第二,要通过定价措施以及监管措施提升运输部门的效率,对燃料与碳排放进行定价激励。第三,要加快运输模式转型,促进城际联运枢纽投资与建设,在航运和航空等领域促进可替代低碳燃料的技术开发,并对新兴能源的研究与投资进行激励。最后,除了在政策方面发力,为了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必须全方位地在经济活动中进行去碳化改革。中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碳交易市场,刺激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也有助于实现减碳;另外,在金融部门也需要培育市场驱动的绿色金融,支持双碳目标;当然,技术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转型发展当然会面临风险,但对中国而言,这也同样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机遇。转型成功之后,中国在就业与经济增长方面将实现新的突破。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贸易国之一,中国的转型发展与供应链变化将对全球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应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的效应。
点评嘉宾:王敏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
寻找中国特色的减排路径
两位嘉宾使用了动态模型,对中国的减碳路径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我尤其赞赏关于减碳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效应的讨论。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收入再分配等政策。
刚刚两位提到,碳排放的一个主要来源是重工业,有85%的碳排放都来自于钢铁和水泥产业。中国生产了世界上50%的钢铁和50%的水泥,所以是这两个产业的重要生产国。但是,大部分中国生产的钢铁和水泥都被国内市场消耗,很少有出口,这是由中国快速增长的城镇化需求是驱动的。在过去20年间,中国的城镇化率以每年1.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每年有大量的居民从农村地区来到城市地区,他们对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推高了钢铁和水泥的生产量。因此,城镇化是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
但是,我依然对中国成功实现双碳目标持乐观态度。现在中国的城镇化率是百分之六十五。根据全球经验,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国家每年的经济增速就会减缓。也许五年之后中国的城镇化率的增速就会减缓,人口增长率也会降低,由此将导致对钢铁水泥的需求降低。
同时,我也想向两位提出一个问题。刚才在演讲中所提到的省级电力系统改革,在中国国情下可能面临着一些实际的困难,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省发电厂的利益考量,可能会产生冲突。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碳交易和碳税无疑是最有效的减碳政策之一,但在中国,碳税由财政部负责管理,交易市场却由生态环境部管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又由发改委进行协调,因此统筹工作的复杂性是很高的。如果各个省份无法完成双碳目标和任务,当地官员的晋升也会受到影响,这导致了地方粗暴执行政策,部分地区甚至通过直接关停厂房的方法来减少碳排放量。所以,我虽然同意两位刚刚给出的建议,但是更重要的问题应当是这些政策的具体实施方法和可能面临的困难。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