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一项重要议程,更是一项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各国的通力协作,以实现更清洁、更具抵御力且更加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的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那么中国如何实现增长友好型和包容性的转型,以适应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呢?
本期工作坊围绕这一话题,邀请到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宏观经济、贸易与投资局副局长Sebastian Eckardt (艾卡思),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基础设施局高级能源专家Joonkyung Seong (成埈庆) 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王敏分别作为主讲嘉宾与点评嘉宾,与听众们共同讨论了《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CCDR)中关于中国兼顾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和建议。
主讲嘉宾:Sebastian Eckardt (艾卡思) 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宏观经济、贸易与投资局副局长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国双碳目标进程
世界银行集团于2021年启动的《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CCDRs)项目致力于分析各个国家的发展目标如何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实现,从而支持巴黎协定的具体实施,帮助成员国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中国来说,既要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又要应对气候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风险和灾害,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作为整体研究报告的一部分,近期发布的《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就中国如何协调好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减排和气候韧性目标提出了分析和建议。
首先,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议题。从量化的角度来看,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图1显示了全球碳预算与对应的全球升温范围,以目前的碳排放水平估算,七年之内全球温度就将上升1.5摄氏度,将对全球环境与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缓解气候危机已经刻不容缓。
图表1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也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目前,全球有27%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中国,1/3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中国,因此,中国的减排行动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当然,中国也设定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如图2数据显示,要想实现这两个目标,中国去碳化的进程必须要加快。中国还面临着另一个难度空前的挑战。在实现减排目标的同时,中国还计划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在较低的收入和排放基准上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生产发展的脱钩。对化石能源的需求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的必然结果。在经济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对能源的需求也会快速增加。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人们也将消耗更多的能源。
图表2
然而,从经济上和技术上来说,中国的双碳目标都是可行的。为了评估中国应对这些挑战的方案,世界银行在报告中建立了分析模型,确定了三条不同的路径,模拟能源密集型产业、运输部门、产业发展、就业等不同领域的政策对经济与减排产生的多维影响。
将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和不同部门的排放情况代入模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量的碳排放,但是随着中国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推进,到2060年,碳排放量是可以被成功捕捉和抵消掉的。当然,这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努力。能源部门需要首当其冲,加快去碳化进程。其中,电力部门对煤炭的依赖程度较深,是碳排放的最大来源,占据了总排放量的50%左右。发电技术的不断更新为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使得许多高能耗产业能够以技术来加速去碳化。此外,交通运输部门中电气化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越来越多人选择驾驶新能源汽车,如果这类汽车也依靠煤炭发电,那么交通部门的碳排放就会从转移到电力部门,同样需要电力部门寻找新的清洁发电方式。要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也需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等交通运输领域的相关投资。据估算,仅在交通运输一个部门就需要约140000-170000亿美元的投资。虽然这个数额看似巨大,但是实际上只相当于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左右,由于中国的储蓄率和投资都非常高,这些投资的风险是相对可控的。
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去碳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采取的政策可能会造成资源的重新分配,在短期内会造成产能的减少。但是,我们需要看到这一现象的两面性。初期,由于成本效益型技术普及范围不广,所以产能可能遭受较大的损失;但是总体来看,生产效能受到结构改革与市场政策的共同影响,去碳化实际上是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生产成本的。
图表3
虽然去碳化政策是良性和可控的,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关注转型发展的成本与风险。地区产业的过度集中就是其中一种风险。虽然去碳化的带来的结果可以抵消,但国内的部分地区可能会受到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更大。这主要是因为碳密集型产业在中国某些矿产丰富、煤炭储量大的地区是比较集中的。图4表格显示,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省份,碳排放量的增长还是非常快的,他们的转型风险也相对会更高。在许多地区,资本与劳动力都被投入了高耗能和碳排放量较大的产业中。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火力发电厂都位于中国,随着能源的逐步转型,这些发电厂将面临设备老化、技术落后、裁员、失业等问题,造成金融风险。此外,技术型人才也将随之流向更发达的城市地区,进一步扩大区域发展差异和居民收入差距。
图表4
幸运的是,只要能够采取碳定价等合适的政策,以上提到的负面影响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消除,转型过程也将变得更具包容性,对贫困人群更友好。虽然存在风险,但是双碳政策无疑也将带来许多新的机遇。目前,中国已经是绿色技术领域的领军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利用国,拥有全球最高的装机容量,在这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中国已经拥有超过400万个相关工作岗位,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工作岗位的一半以上。除此之外,中国也具有强大的创新驱动力,技术发展持续加速,为全球减碳的技术更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专利的数量已经超越了许多工业化国家。不过,在基础技术方面,中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基础技术是其他技术发展的基石,也是能够真正推动技术实现商业化的力量。目前中国的相关专利有许多都是公益性质的,基础性的创新还比较有限。双碳目标将带来巨大的机遇。中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目标。因此,这是一个多赢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应对全球气候危机,也能驱动经济增长。
图表5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