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987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谈起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他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乡镇企业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率,持续了几年,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
如何理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让我们先看一组简单的数字:
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从1978年到1987年,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乡镇企业生产总值占整个农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不到25%增长到50%以上。1985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战全国GDP的13%,10年后,也就是1995年,这个数字超过了30%;同年乡镇企业出口额也占据了全国出口总量的40%以上。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2000多万,增长到1998年的1.25亿。相应的,乡镇企业的人均年收入,从1978年的100元,增长到1998年的6000元,再到2007年的9000多元。
放在全球工业化的时空中,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
全文见——傅军《奔小康的故事》
受版权保护的材料,经傅军教授授权在课堂讨论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