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气候风险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全球频发的极端气候事件不仅影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影响着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为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实现绿色经济发展,中国积极参与了全球碳减排与绿色金融的发展进程,在可再生能源等绿色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
本期全球发展工作坊邀请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马骏博士作为主讲嘉宾,与听众分享对中国绿色金融背景、当前实践以及未来前景的看法,并探讨一系列旨在调动全球资本,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绿色和可持续投资的国际倡议。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教授受邀作为点评嘉宾,参加本期工作坊并发表点评。
主讲嘉宾:马骏教授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
十年前,绿色金融一般被认为是指一个规模非常小的债务融资工具,与今天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当时,北京的空气污染还相当严重,口罩是人们出行的必备品。改变市场经济的投资行为,使空气、水和土地变得更加洁净,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绿色金融萌芽和发展的初衷。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央行)成立了绿色金融工作组,提出了包括制定绿色金融标准、发展绿色金融产品等14项建议,打开了中国发展和建设绿色金融体系的大门。当时,为治理空气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中国需要每年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然而政府的财政只能满足这些资金需求的10%,即90%的绿色投资需要由社会资本来提供。正是这样的背景催生了中国最初的绿色金融。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绿色信贷规模达到了25万亿人民币,并在2022年再次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与十年前相比,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已经实现了几何级数的扩张与发展。(点击链接, 阅读观点摘编全文。)
点评嘉宾:徐晋涛教授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马骏教授的演讲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绿色金融的目标和框架,并了解了如何利用它来帮助投资者发现机遇、参与投资。《共同分类目录》在其中当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环境保护的需要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我们也需要更关注转型带来的社会影响。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仍然有大量资金流向高碳排放产业,这些产业要实现绿色转型,就需要撤出部分资金;我们还需要确保这种转型是对社会和民众是友好的,只有这样,这些项目才能算是取得了成功。另外,中国在全球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促进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我们应继续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帮助力度,不仅支持技术转移,也需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加强相关机制建设,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到更多的转型机会,促进他们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点击链接, 阅读观点摘编全文。)
精彩问答
Q1 您所领导的机构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在绿色金融发展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呢?
我担任院长的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主持了一个Global Green Finance Leadership Program (GFLP) 项目,主要目的就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绿色金融领域的能力建设和技术援助。项目进行的五年中,共吸引了来自东盟、中亚、非洲等70多个国家的4500多名学员,学习绿色与可持续金融领域的理论框架和国际最佳实践,共同交流、分享经验。项目及其后续工作也帮助蒙古、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及其机构制定绿色分类目录,提供了技术支持。该项目正寻求与东盟国家展开更加密切的合作。
尽管我们和其他一些机构在能力建设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发展中国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潜力仍然未被完全发掘出来,发展需求也尚未得到满足。在未来几年内,我们计划加强面向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来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金融的发展。
Q2 与大型企业相比,许多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渠道有限,无法获得优质的资源,您认为在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将面临哪些挑战呢?是否已经有相关的投资政策,能够帮助他们更顺利地实现转型发展呢?
中小企业在参与绿色金融方面主要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贴标方面的挑战,大型企业可以通过支持贴标的大型绿色项目来融资,但中小企业往往没有大型的项目融资计划 ,而企业本身则很难被贴上绿色标签,因此获得绿色金融服务的难度较大。为应对这类挑战,中国政府目前正在推行试点项目,在某些绿色金融试点地区开始对中小企业进行绿色评级。比如,一种对企业的绿色评级是基于企业绿色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来确定的。如果百分之六十甚至七十以上都是绿色收入,就可以为此公司贴上绿色标签。当然,贴标的工作也可以根据ESG评价体系来进行,考虑包括环境、社会影响和治理等更综合复杂的因素。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进入这类评估系统,在通过评估之后得到绿色贴标或ESG标签,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绿色资本的支持和政策的鼓励。
中小企业面临的另一项挑战在于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成本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资金有限,所以很难有专门负责信息披露的部门;但如果无法披露信息,就很难得到绿色融资,许多中小企业因此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数字技术在此时就可以发挥作用,可以用来降低信息披露成本,帮助中小企业更方便、快捷地提供必要的信息,从而加快获得绿色融资的速度。
Q3 中国如何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帮助南南国家更好更快地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呢?
中国目前正致力于建设一条绿色的丝绸之路,希望不仅能对更多项目进行融资,也要尽可能使这些融资具有绿色、环保的特性。正如我前面所讲,中国和欧盟共同制定的绿色分类目录已经被中亚和一些东盟国家所援引和参考,在帮助他们建立起了自己的绿色分类标准方面发挥了作用。
另外,早在五年前中国绿金委和伦敦金融城就开始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用于推动面向发展中国家的绿色投资和能力建设。目前已有来自17个国家的四十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参与了GIP,在气候和环境风险分析、可持续信息披露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建立了经验交流与合作创新的机制。未来,GIP将通过建立地区分会等形式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落地。
Q4 目前是否有特定的机制或政策针对企业的“洗绿”行为呢?
绿色分类目录对预防“洗绿”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正式的分类标准,企业就可以随意制定标准,从而更易导致“洗绿”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起高质量的分类标准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信息披露也非常必要。企业在融资前和融资后都应该公开项目信息,以便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项目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行更全面的监督。同时,还需要第三方机构的介入与评估来监督项目的实施情况。在项目开始之后,可以邀请专业的核查认证机构来定期监督和报告项目的实施情况,以确保它们符合绿色标准。如果某些企业或项目不符合标准,金融机构可以立即停止拨付下一阶段的投资或贷款。
Q5 对部分融资能力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才能实现经济增长需求与绿色金融分类之间的平衡呢?
通过分享既有的分类目录,许多发展中国家可以节省智库资源和人力成本,更快地完成开发适用本地的分类目录的工作。国际组织也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咨询服务,并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来支持当地的绿色项目。国际组织可以承担部分项目费用,或通过使用更低成本的技术来降低这些项目的门槛。通过这些措施,发展中国家就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建造符合可持续标准的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