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2月18日下午,第七届国家发展论坛—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分论坛在北京大学承泽园成功举办。本次分论坛以“全球新变局下的国家发展与南南合作”为主题,旨在探讨全球新变局中的挑战与机遇,思考新时期多视角下的国家发展与南南合作议题。
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执行院长姚洋出席并致辞,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林毅夫、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宏观经济、贸易与投资局副局长Sebastian Eckardt、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霞以及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助理教授于航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并展开讨论与对话。论坛还邀请了多位学院学生与优秀校友,在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以下简称“南南学院”)助理教授徐化愚的主持与点评下,围绕贸易、创业、能源等多个话题展开讨论。来自海内外的百余位政商界代表和校友代表在线上聆听并参与互动。

论坛上半场在南南学院研究办公室主任査道炯教授的主持下开启,并由姚洋教授致欢迎辞。姚洋教授向与会来宾表示了诚挚的欢迎。他表示,2022年对中国与世界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与南南国家的合作关系在应对共同挑战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紧密。他指出,南南学院成立的宗旨正在于推动南南国家间的经验共享,促进合作共赢,期待与会的嘉宾与学者们能够在讨论中产生更多灵感,为南南合作贡献更多智慧。
嘉宾演讲
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南南学院院长、北大博雅讲席教授 林毅夫
在主题演讲中,林毅夫教授与听众们探讨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的原因与教训。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始终占据着全球经济发展和治理的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这些国家的经济占比和全球影响力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崛起,正是导致这一变局的重要因素。他指出,发展中国家想要实现技术革新与结构升级,向价值链的中上端移动,就必须利用好本国的比较优势,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实现长效增长,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他提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不仅需要有完善的国内市场,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在硬件和制度上实现突破,也要充分利用全球化,从发达国家引入先进技术。只要做到这两点,每个发展中国家都有望实现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的美好愿景。
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宏观经济、贸易与投资局副局长 Sebastian Eckardt
Eckardt对2023年全球经济发展进行了展望。他预判,未来全球粮食价格与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上涨,各国货币政策将继续缩进,新兴市场需要尽快适应主要经济体央行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全球经济增速疲软,通胀预期走高,经济增长预期降低,面临着较高的衰退风险。此外,地缘政治冲突也将继续对全球经济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债务危机与气候灾难将成为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贸易分化与保护主义抬头将导致贸易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带来长期的损失。他提出,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应协力合作,积极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支持国家和个人渡过粮食危机;改善全球金融环境,帮助发展中国家偿还债务和扩展财政空间,进行必要的结构性改革;各国需协同解决气候问题,增强发展适应性和韧性;维护开放和基于规则的经济贸易体系,推动全球金融一体化,实现高速、公平、适应性、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霞
李霞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应对气候挑战并非易事,需要各国采取共同行动,互相支持。目前,全球各国已经采取了许多应对气候变化的倡议和措施,碳市场的全球运行和建设得到了有效的推动,然而目前碳市场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各国加强协作,从而加快实现能源转型。在亚洲,发展中国家需要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和技术发展领域,建立区域气候合作框架,共同应对气候挑战。她表示,中国期待与联合国、东盟等国际组织进一步开展合作,分享实践经验,共享区域解决方案,并通过设立中国-南南气候合作基金、开展联合实验项目等方式,促进知识共享,实现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协同增效的发展。
北大南南学院助理教授 于航
于航教授在主题演讲中从家庭和脆弱群体的角度,分析了新冠疫情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公共卫生挑战。新冠导致了家庭经济收入大幅下降,对家庭生产和教育等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健康角度来看,家庭成员对疫情防控措施和保持社交距离倡议的响应较为积极,对疫苗接种的接受度也比较高。对HIV患者这一脆弱群体的专门调查显示,新冠疫情导致了收入下降、粮食安全感下降等问题,患者的日常治疗被迫中断,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他表示,新冠疫情给个体和家庭带来的问题是长期和多层面的,政府和居民之间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通过各部门协调努力,尽可能减轻疫情对脆弱人口的影响和冲击。
学生论坛
在北大南南学院助理教授徐化愚的主持下,南南学院六位学员和校友分别就下半场“新时期多视角下的国家发展与南南合作”主题进行发言,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国家海关总署国际合作司欧非处处长、南南学院2022级博士生 刘晓晨
在发言中指出中非贸易额近年来稳步上升,中国是非洲农产品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对检疫标准的不熟悉和漫长复杂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流程,是影响非洲农产品进口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相信,通过分区出口,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技术援助, 以及推动四方机构合作,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有效的解决。
孟加拉信息部孟加拉广播电台总部行政与财务副总监、南南学院2021级博士生 Tapas Chandra BOSE
在发言中分享了中非贸易额近年来稳步上升,中国是非洲农产品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对检疫标准的不熟悉和漫长复杂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流程,是影响非洲农产品进口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相信,通过分区出口,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技术援助, 以及推动四方机构合作,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有效的解决。
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院对外事务副总裁、南南学院2022级博士生 Anna Rosario UY
在发言中总结了俄乌战争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和警示。她表示,俄乌战争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影响,扰乱了全球能源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双方应当尽快重回谈判桌,利用外交方式解决冲突。事实证明,冲突和孤立将消除我们已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我们必须警惕战争的重演,认识到只有和平才能带来发展和稳定。
埃塞俄比亚计划与发展部国务部长、南南学院2022级博士生 Endalkachew Sime DEGAGA
围绕中非政策研究与评估合作进行了发言。他指出,非洲的债务问题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累积,缺乏有效的法律框架和指南是许多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不仅能够在债务管理方面为非洲国家提供经验和建议,作为非洲国家最大的贷款方之一,双方在政策上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南南学院作为中非政策合作研究的枢纽,也将在这个过程中为非洲国家输送更多人才。
波兰工业组织与管理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南南学院2022级硕士生 Jaroslaw LINKA
以波兰为例,探讨了能源危机给新兴经济体带来的威胁与机遇。当前,整个欧洲都面临着四十年来罕见的能源危机。对煤炭资源的高度依赖和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给各国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压力,也扰乱了工业增长的节奏。但同时,能源危机也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将有助于拓宽天然气进口渠道,提升波兰等国在本地区的战略位置,带来新的资金与新的投资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2018级博士毕业生 吕刚
在发言中强调,中欧产业链与制造业之间并非单向的依赖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对方重要的进出口市场;建立起了平衡的双向互动关系,不应忽视任何一方在产业链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表示,未来,双方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与对外援助方面的交流共建,不断加强互信,深化合作。
国家发展论坛创立于2016年,已连续举办七届。此次南南分论坛为第二届,并首次开辟学生演讲专场,旨在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和校友搭建平台,分享各自的观察,深入探讨南南合作的意义与方向,以及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迎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