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简介:
刘诗尧,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助理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研究领域包括:政治学研究方法、比较政治学。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南南学院教授《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课程。
写在前面
在还有些空旷的办公室里坐下时,刘诗尧的脸上仍然带着几分初入新环境的拘谨。在南南学院开始授课的第二个星期,她似乎还在有些紧张地探索着这座园子和自己的新身份,言辞间尽是自谦。然而一旦开口,她便很快放松了下来,随性地谈起她不同寻常的求学经历与课堂内外的精彩瞬间。这位青年教师的思维如同一棵自由生长的年轻树木,将青翠的枝叶舒展地铺陈出去,充满活力地在微风中摇曳起来。
秋风初起,承泽园中静悄悄,刘诗尧沉静的声音和缓地流淌在午后的阳光里,将我们带回到了故事开始的地方。
北大记忆:理想萌芽的地方
对刘诗尧而言,北大元培是梦想萌芽的地方。2010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成为了元培学院的一员。谈及选择北大与元培的原因,她最先提起的正是每个北大人都熟记于心的那句话:“从来没有哪一所大学,能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如此息息相关。” 刘诗尧向往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建校精神,更为这里深厚的历史沉淀与代代相继的星火精神所深深吸引,怀抱着对平等、自由地追求知识与真理的渴望,她走进了燕园,在未名湖畔开启了自己的学术之旅。
在北大,刘诗尧充满热情地汲取着知识,自由地根据自身的能力与兴趣选课。大一期间,她同时修读了法学院与元培学院政经哲专业的专业课程,并在胡涛老师的《经济学原理》课上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三时,她不再满足于本科课程,而是前往当时尚不接收本科学生的国家发展研究院,申请成为李力行教授、席天扬教授与姚洋教授博士班的选课学生。在博士班的课堂上,她第一次接触到了经济学原理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以及中西方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多种讨论,也正是出于对这一话题的兴趣,她坚定了投身学术科研的想法。这种超前的学习使她更早地培养起了学术思维,能够跳出教材的框架,参与前沿研究与讨论,也因此为她顺利走上学术道路奠定了基础。
北大将自由思想与兼容并包的种子埋进了刘诗尧的心中。“成功是多元的”, 她说,“这是我在大学期间学到的重要一课。” 这种心态启发着她此后的研究思路,让她以一种更加包容与开放的眼光看待中国和世界。获得政经哲专业与统计学双学位之后,刘诗尧前往麻省理工大学攻读政治科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政治科学方法论和中国政治,继续探索将统计学理论应用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方法。
思维演绎:“以小见大”与“用数字思考”
“以小见大” 是刘诗尧为自己的思考选择的一个关键词,也是她诸多灵感的来源。“从生活的微小之处也能折射出宏大的理论,” 她这样说。刘诗尧擅长从小事中寻找研究思路,也相信在细节中隐藏着值得探索的思维模式。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以互联网问卷填写这一常见问题出发,通过量化研究方法,在千差万别的问卷答案中找到了更具有普适价值的结论,能够在更多实际情景中得到应用。
刘诗尧在麻省理工学院办公室
与导师Teppei的毕业合影(图片来源:刘诗尧)
她为自己选择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用数字思考”。数字贯穿了访谈的始终,拨开了政治经济学那层朦胧的面纱,使抽象的理论变得脚踏实地起来。“比起人们常常获得的模糊的正确,用数字来思考其实更有助于理清思路。” 从当下最受关注的疫情防控问题,到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等宏观课题,在她看来,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离不开数字与计算。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刘诗尧对政治经济学中的复杂模型与原理已经不再陌生,却逐渐意识到了演算逻辑的缺失。通过将简单的数字代入复杂的社会情境和经济模型中计算,这些原理的核心将得到更好的阐释,学生们也能更加直观与现实地理解其内容。刘诗尧相信,这样的思维方式在政策制定与推行过程中尤为重要,量化运算的方法将使官员对自己的工作更有把握,而不会被海量的大数据淹没,因此也能做到对政策推行的效果真正“心中有数”。
南南故事:探索繁荣之路
刘诗尧将这两个关键词带入了南南学院。在本学期《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课堂上,她与学生们共同探究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正如她相信从看似琐碎的小事中能够折射出普遍的规律,她同样坚信许多表象的差异只是普适价值的不同表现形式。为了更好地说明一般原理在各种情境下的应用,她将详实的案例与具象的数值引入课堂,带领学生们一步步演算出理论模型,突破对数字的简单罗列,寻找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引导她们结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走出一条自身适用的繁荣之路。
刘诗尧在南南学院开学班会上
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图片来源:刘安)
面对已经在实践中积累了诸多经验的学生们,她更希望启发她们探索现象背后的原理,以及在实践中二者之间产生偏差的原因。“理论是思想的结晶,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带着这些结晶,重新思考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实务中抽身后退一步,培养起抽象的思维方式。”
与此同时,授课的过程于她而言亦是教学相长。来自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带来了更多复杂的案例,也促使她对理论本身产生新的反思,并意识到了经典社会经济学理论在前提与假设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局限,也理解了这些理论在发展中国家难以得到验证的原因。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她借鉴了自己博士生时期导师的教学方法,在每节课后发放匿名问卷,请同学们评议本节课的优点与不足,由此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辗转中国、美国与阿联酋求学与生活的数年间,刘诗尧收获了更加开阔的视角,也用比较的视野思考着中国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共性与特性。在她心中,包容互鉴的精神从未远去。“虽然中国在许多方面确实非常特殊,但我更希望能够透过经验的不同表现形式,寻找共性的规律。” 不仅要充分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也要探究共性规律在不同情境下可能产生的不同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中国理解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需要,也有助于更多国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
刘诗尧相信,中国经验的特殊之处,在于其鲜活的特质。“西方国家总结出的发展经验,有时会因为习以为常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现状。” 正是由于中国与其他南南国家有着更相似的历史与发展进程,才使其发展经验具有了巨大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她也没有忘记寻找共性。“中国与西方的经验一定是有不同的,” 她说,“但是本质上他们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结晶,因此是具有共通之处的。” 南南学院的同学们抱着发展本国经济的愿景前来求学,因此不应照搬他国经验,而要将一切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与经验结合起来,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一条道路。
结语
从进入北大至今,刘诗尧在学术与科研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从高考状元的光环淡出并不是一件易事,寻求自洽的心态与适合自己的道路更是一种挑战。虽然她自谦为一个“普通人”,但成绩斐然的履历与话语中不经意流露出的锋芒依旧能使人感受到一名青年学者初露头角的敏捷才思。在她看来,学术道路上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拥有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她依然感到对自己的想法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并在思考中不断挑战自我,获得新的灵感。“思想自由”的信念从未淡出过她的生活,支持着她以一颗永远好奇的心,继续在追求知识与真理的道路上前行。
“校园时光是很珍贵的,” 她这样说,“希望同学们也能从繁忙的工作当中抽身出来,利用在南南学院求学的这段时间,静下心来思考,再仔细地看一看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