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7月29日,世界青年和平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信,他强调“和平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鼓励各国青年以大会为契机,“交流思想、增进了解、收获友谊,一起做和平理念的倡导者、和平发展的行动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主席的致信在北大中外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深刻认识到,这不仅是对全球青年的殷切期望,更是赋予教育工作者在培育和平理念倡导者与行动者方面的重大责任。
7月29日晚,国际合作部及外事工作系统第一时间深入学习习近平主席致信精神,并组织留学生开展讨论。作为世界青年和平大会组织工作的深度参与者,全体成员倍感振奋。大家认为,此次大会汇聚全球3000多名青年学子齐聚燕园,生动彰显了北京大学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与高水平国际交流的实践成果。大家表示,北京大学是中外青年交流的前沿阵地,国际交流始终肩负着培育新时代青年领袖的重要使命。
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部深入学习习近平主席致信精神,并组织各院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开展学习和讨论,大家一致表示深受鼓舞与启发。教师肩负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这一重要使命,要持之以恒推动文明互鉴,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国际合作,为促进中外青年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未来工作中,北京大学将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落实习近平“两个读懂”的重要指示,积极吸引世界各国优秀青年来北大学习与工作,充分依托百年学府的学术积淀与资源优势,持续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助力各国青年深化思想碰撞、增进文明互鉴,一如既往为世界各国青年提供平台,使他们成为和平理念的坚定倡导者、和平发展的积极践行者。
燕京学堂院长董强及部分师生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主席的致信内容,院领导班子在线上集体学习了致信精神,备受鼓舞。燕京学堂成立11年来,始终遵循习近平主席和党中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立足中国价值、中国经验,用学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落实习近平主席让各国青年“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的指示,努力培养知华友华的新一代青年人才。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习近平主席此次致信,又一次为北大高水平国际教育指明了方向。燕京学堂要进一步建成国际优秀留学生交流思想、增进了解、收获友谊的北大平台,培养他们与中国学生一道,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科学技术史系的意大利籍助理教授马大年(Daniele Macuglia)表示,习近平主席的来信让他认识到,和平是永不停歇的进程,是时刻保持的警觉,是永远在建的工程,随时面临着被侵蚀的风险。他眼中的北京大学不仅是教书育人的殿堂,更是一个敏锐的探测器,它时刻捕捉着知识的流向、责任的累积。青年群体的参与无需任何修饰或借口——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局中人,作为话语体系的构建者,应该积极从内部推动变革,追求和平。
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康涛表示,7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世界青年和平大会致信,信中充分肯定了青年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重要作用,对全球青年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事业寄予厚望。青年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在推动世界和平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年既是和平的受益者,更是和平的创造者,他们的声音与行动,对构建持久和平的世界具有关键意义。高水平的国际办学与国际合作是国际关系学院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一大特色。目前,学院共有来自52个国家的272名外国留学生,学院一直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情怀、跨文化背景的青年,成为懂自己、懂中国、懂世界的人才,成为中国与世界之间相互理解与合作的桥梁。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中外同学的沟通与交流,承继传统,弘扬文化,促进繁荣,守望和平。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副院长路云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致信令学院师生倍受鼓舞。青年是传播和平理念的主力军,国际中文课堂正是培养全球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学院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将和平、合作、共赢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与交流平台,深化青年间的友好互动,使中文教育成为传播和平理念、促进民心相通、助力和平发展的关键力量,更好地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和国家外交战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焦长权表示,致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对全球青年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过程中的殷切期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世界范围呈现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趋向的重大态势。北京大学始终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青年教师应发扬北大“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传统,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时代担当的新青年,为建设一个和平美好的新世界贡献北大人的力量,北京大学也必将进一步成为“世界的北大”。
医学人文学院青年教师张懿表示,习近平主席向世界青年和平大会的致信启发我们深度思考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二者交融共生,和而不同方能相互成就。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更应理解和平来之不易,培养全球视野与文化自信。在百年变局与“古今中西”交汇处,我们应自觉承担起中国文化革故鼎新的脊梁和践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使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张帆表示,作为一名曾在国内外多地求学工作的青年学者,他深切感受到习近平主席致信中所传达的嘱托和期望。和平与发展是时代永恒的主题,而青年则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力量。在城市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他深知科研创新的进步离不开跨国协作、文化互鉴和制度创新。习近平主席强调以青年之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大家指明了行动的方向。未来,他将继续以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为桥梁,凝聚青年共识,共促和平愿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助理教授陈绍辉表示,这封信不仅是对全球青年的深情寄语,更为思政课教师指引了育人方向。信中指出“和平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这揭示了青年对世界和平的关键作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青年的理念和行动影响着世界走向。习近平主席希望各国青年借大会契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做和平理念倡导者与和平发展行动者,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重要指导。广大教师肩负着让学生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重要职责,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探索全球治理的新路径,为培育时代新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办公室主任陆静斐表示,致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对推动青年国际交流、共促和平发展的高度重视。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自2016年成立以来,培养了一批批具有扎实理论实践知识、广阔国际视野、对中国有深厚感情、致力于国家发展与政策制订的高端管理人才。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回信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学院即将成立10周年为契机,谋划重大任务、推动创新发展,继续努力建好发展中国家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与研究交流平台,提升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优秀人才,为促进全球南方国家青年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部葛瑶表示,信中对中国青年与世界青年携手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期许,蕴含着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智慧与“合作共赢”的内涵。这不仅是对全球青年的巨大鼓舞,也是对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深切嘱托。学术研究天然具有超越国界的属性,面对广受关注的全球议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共同发展的智慧方案时不我待。习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引导教师们将和平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精心培育跨文化理解与合作的种子,用开放包容的胸怀去认识世界、理解差异、寻求共识,努力做一名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的“大先生”。
现代农学院巴基斯坦籍博士后孔昊(Mansoor Ahmed Koondhar)表示,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自己始终努力将政策理念与研究工作结合,农业是应对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挑战的基础领域,需要国际协作,中国的政策始终为外国学者营造支持性氛围,使大家能为此共同愿景作出重要贡献。阅读习近平主席的致信,目睹中国促进和平与共享未来的实际行动,让他感受到,中国正在引领和平发展的方向。他表示,自己将始终怀揣使命感,成为友谊与理解的桥梁,为中国倡导的和平繁荣未来贡献力量。
中国语言文学系团委书记张辰表示,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青年同世界青年一道,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80年来,面对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中国青年、北大青年始终坚持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理念,为促进世界和平繁荣发展搭建属于高等教育的一方舞台。作为学校来华留学教育重要的部分,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上培养了许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功立业的优秀中外学生代表。习近平主席向世界青年和平大会的致信,为推动青年国际交流、共促和平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接下来,中国语言文学系将背靠历史积淀,以致信为契机,继续深入推进历次回信贺信精神学习,培养更多知华友华优秀青年,不断促进中外青年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向更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作出独特贡献。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来自埃及的白家蕾(Mennatallah Ahmed)表示深感荣幸能够参与到“世界青年和平大会”的志愿者工作中。收到习近平主席的致信让她备受鼓舞——这是对所有致力于跨文化交流和世界和平事业青年的莫大鼓励。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80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才赢得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平不仅仅是没有战争的状态,更是一种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在当今世界,和平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维护和平需要各国共同努力,通过对话、协商、合作等方式解决争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来自越南的阮氏绒(Nguyen Thi Nhung)表示,习近平主席向世界青年和平大会致信,深刻体现了中国对青年推动和平发展的高度期待。作为古典文献学研究者,阮氏绒从中获得了重要启示:中国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和平智慧,从《尚书》“协和万邦”到《墨子》“非攻”思想,再到明清时期《燕行录》记载的中外学者以文会友的实践,无不彰显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作为青年学者,应积极学习习近平主席的致信,以“为往圣继绝学”的担当,认真思考如何让典籍中的和平理念在当代发挥智慧的作用。
来自美国的交换生方龙(Andrew Fowler)指出,世界青年和平大会让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共聚一堂,实现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沟通,在交流互动中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作为一名国际交换生,方龙每日都在不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交往过程中领略到了多元背景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文化的共鸣与融合。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是播种和平不可或缺的一环,唯有彼此相识、相知,世界才能成为一个温暖而紧密的大家庭。
医学部临床医学院本科生,来自伊朗的亚鑫(Mohammad Yasin Safa)表示,十分荣幸能够以表演者的身份参与世界青年和平大会。音乐是一种超越语言的力量,它能够直达人心,没有比“和平”更值得用音乐传递的信息。和平不仅仅是没有战争,还是智慧的存在,它是人心的共鸣。正如中国古语所说:“止戈为武”——真正的强者,敢于放下武器,选择理性。当一个人的内心平静,他/她不会轻易挑起冲突;当一个国家有安全感,它不会渴望征服;当一个文明自信,它愿意共生而非对立。
习近平主席的致信为全球青年共促和平指明了方向,也为北大的教育对外开放和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北大师生将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搭建文明互鉴之桥,让和平理念在青年心中扎根生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贡献力量。